写于 2017-11-05 [SCITIP 余荫山房 ]
余荫山房又称 余荫园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离广州约 17 千米。余荫山房为 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 1864 年),距今已有 150 多年的历史。
余荫山房与 顺德的清晖园 、 东莞的可园 、 佛山的梁园 一道,合称为 清代 广东四大名园(即“清代粤中四大名园”),而且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
1989 年 6 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0 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2001 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园占地总面积约1598 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1.余荫山房造园背景
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明、清时期修建的。中国造园艺术之集大成,始于明,理论代表作是计成著的《园冶》;成于清,理论代表作是李渔著的《一家言》。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余荫山房也不例外。
余荫山房的原园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
咸丰四年(1854 年)踏入仕途,任内阁中书,七品官衔,随后因纳粟获奖叙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从五品官衔,签分刑部主事。咸丰五年(1855 年),因“克襄王事”被咸丰帝诰授为 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
邬彬在京任职期间,正值园林发展大潮,北方的统治阶级,江南的官宦文人营造宫署,私园之风甚盛,在这股造园风潮的影响下,邬彬感触殊深,心想有朝一日,辞官返乡,筑一园林,过归隐闲逸生活,实属人生一大快事,遂请苏杭画师绘制园林景观图纸(另一说是该图纸为王爷赠予),以待日后退职回乡实施。
咸丰八年(1858 年)邬彬以母年迈为由,辞去官职,归隐乡里。
邬彬一面全心料理家业,一面勤奋读书。
同治六年(1867 年),再次参加乡试中举,同年族人将建造 潜居邬公祠 和善言邬公祠 所剩余下来的面积约为三亩的土地赏给邬彬。
邬彬便参考在京任职时所获得的图纸,又 借鉴了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利用这块土地因地制宜建造余荫山房,经过五年时间,耗资白银三万两,于同治十年(1871 年)落成。
余荫山房以“嘉树浓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巧玲珑”的娇姿,被世人誉为岭南园林小型宅园的代表作。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邬彬辞世后,余荫山房产业由其次子邬宝莹继承。邬宝莹辞世后,其子邬庆桂又继承该项产业直至全国大陆解放。
据悉,“余”是“剩余”的意思,“荫”是为了纪念祖宗福泽保佑,“山房”则是这里的地势之中,房子的位置显得较为偏僻,如同山中的房屋,崛地而起,故称为“余荫山房”。
2.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变迁
1966 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开展对“封、资、修”的思想、意识形态大批判,“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南村镇一样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满园诗联,文采缤纷的余荫山房,被视作充斥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藏污纳垢之所,是当时南村“文化大革命”的首要清除对象。
1968 年南村公社管理委员会易名为公社革命委员会。是年 8 月的某天上午,一支以南村地区学生为主体的红卫兵组织有四、五十人之众,有些人手持铁棒,铁锤,打着横幅标语,高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激进口号,气势汹汹直闯余荫山房,其中一名汉子不由分说地挥动铁锤,对着善言邬公祠门口南侧的石鼓猛烈锤击,石鼓应声折断落地(此后石鼓散落在南村农机厂,职工用作茶桌,1984 年重修时才寻回)。
此人仍不肯罢休,接着又击碎此侧石趸的石雕图案(现仍留有破损痕迹,难以修复),嘈杂声、锤击声震惊了公社内的全体干部。面对眼前情景,大多数干部都能挺身而出,同红卫兵说理,极力劝阻他们这一蓄意毁坏公共财产的错误行为,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时被戴上“公社第一号走资派”帽子,时任公社党委书记 的戴启添同志,其时他以“靠边站”,正在社内“思想检查交代”中,面对红卫兵对余荫山房的冲击,尽管身处逆境,仍不顾个人安危,忍受着红卫兵指手划脚的辱骂,以极大的耐心和勇气,劝阻红卫兵不要破坏前人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在公社干部的努力劝阻下,终于使红卫兵的冲动情绪和过激行为有所收敛,暂时停止了进一步的破坏行为,但他们仍不肯离去,继续进入余荫山房庭园。所到之处,凡是他们认为是“四旧”的东西,都用墨斗打上“×”符号(至今仍留有墨迹),临走时向公社领导发出“通牒”,限期公社在三天内自行将打上“×”记号的“四旧”物品清理拆除,否则后果自负云云,旋即趾高气扬地离去。
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冯云平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心想如不迅速采取措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会毁于一旦,遂于当日下午主持召开公社全体干部会议专题研究保护余荫山房的措施。会议决定:
①用淡泊灰砂浆复盖石刻余荫山房四字,祠堂正门横梁木雕全用铁皮包裹,包台墙面扫上白灰水,写上毛主席语录及“忠”字,使其面貌符合“立新”气氛。对园内木刻名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用砂浆复盖后,再用金漆写上毛主席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经过改头换面,点题名作才得以保存下来。
②对贵重的木雕工艺品,如玲珑水榭内“百鸟归巢”,深柳堂内“松鹤延年”“松鼠葡萄”大花罩和八幅清代名家书法作品的紫檀木雕以及卧瓢庐内的满州窗格等全部用报纸双面密封,再贴上颜色蜡纸并写上“宿舍重地,非请勿进”标语,想方设法做好文物保护。
③举办“破四旧”展览。发动各村将四旧实物诸如香炉、牌位、神符、签册、签筒等等送来集中展览,又请美术老师绘就“破四旧,立四新”漫画,一同展出。引导红卫兵认识什么东西才是真正的“四旧”。
④当时负责贫下中农协会工作的 苏维高同志 留守公社机关的时间比较多,公社便指定他多做红卫兵领导和骨干的思想转化工作,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并做好两手准备,一旦思想转化工作无效,苏维高同志就马上组织贫下中农协会会员共同起来阻止破坏行动,保护余荫山房。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若是没有戴启添、冯云平、苏维高等的挺身而出,余荫山房的命运,那是不堪设想的。若余荫山房遭到破坏必将是中国建筑、园林及文化史的巨大遗憾。
1982 年 7 月 13 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讨论了包括余荫山房在内的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 年,番禺县政府拨款在善言邬公祠广场前挖筑一口灵龟池供游人观赏,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在 1985 年竣工,对外开放,进园参观者络绎不绝。
1985 年全面重修,但毕竟这座文物建筑,长期遭受风吹雨打、虫蚁侵蚀,以致再度伤痕累累,部分结构和构件已严重损坏,木料腐烂,铁料锈蚀,油漆剥落,砖瓦也有风化。终于在 1989 年 2 月 28 日对外开放。
1989 年 6 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90 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2001 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虽然经过 1985 年全面重修,但毕竟这座文物建筑保存于露天。遭受长期的风吹雨打,虫蚁侵蚀,以致再度伤痕累累,部分结构和构件已严重损坏,木料腐烂,铁料锈蚀,油漆剥落,砖瓦风化。
2004 年当地政府为保护这座文化遗产,拨专款进行修缮,聘请能工巧匠按照文物界“整旧如旧”的古建修缮主张,力求保存和恢复其原有的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水平。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基础上,精琢细敲使其“老当益壮”和“延年益寿”。
2006 年政府为更好的保护余荫山房及发展旅游事业,在旧园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扩建部分为文昌苑,文昌苑充分继承了岭南传统造园技法,主要新建景致包括文昌阁、挂榜山,扩建部分虽沿袭了余荫园的建筑技法,但于造园技法上却差强人意,仿佛小家碧玉与暴发户之间的差距,与旧园相比缺乏了一种人文情怀,形似而神不似,甚为遗憾。
3.造园手法
余荫山房总体的营造 同时借鉴了北方园林的“拙”及江南园林的“秀”,可谓晚清园林集大成者。建筑上大胆的借鉴了北方建筑之布局,建筑装饰沿袭了中国之古典建筑,并借鉴了徽派建筑之檐部装饰。园林营造借鉴了江南园林的秀美,如小家碧玉温婉可人,讲求缩龙成寸,聚美景于方丈之间。
其次,余荫山房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缩龙成寸”,园内的建筑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弹丸之地,把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提、石山碧水、浮莲全都包含其中,且回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游入其中感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好一个曲径幽深。
二是“书香文雅”,不离居室,满园的诗联、佳作文采缤纷浓郁,真可谓岭南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下雨天是赏园最佳时间,那浠浠沥沥的小雨洒在碧绿的睡莲塘中,在深绿的莲叶上滚着,在淡绿的睡莲花瓣上沾着,满园都是淡淡的睡莲香气,几条硕大的红色锦鲤在花间穿行,周围都是如绿云般的竹叶在雨中沙沙地响着。
4.建筑布局
园中建筑继承了中国岭南建筑之古典营造技法,稍有不同的是,余荫山房的建筑摒弃了全木结构的建造方法,借鉴北方建筑之形式,运用 砖木混合的结构,在平面布局、立体构成及“大木作”的一些结构上保留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特点,但由于砖木结构,却是省去了斗拱。建筑立面分基座、主体和屋顶三部分,与古典建筑之立体型制相同。
屋顶采用 岭南地区典型的飞檐翘角式,屋脊稍显高大,其上刻有精美的彩色浮雕,如:梅、兰、竹、菊以及喜鹊、蝙蝠等吉祥图案,檐角极尽弯曲,线条流畅,其上辅以变种的缠枝纹。主门或主建筑的四个檐角,各设有一直彩色蹲兽,类似狮、虎之瑞兽。
屋檐下方用镂刻吉祥图案及人物场景题材的檐板盖合,其下左右主墙借鉴徽派建筑之装饰技法,两侧设精美的砖石浮雕,题材大多以人物、瑞兽及吉祥图案为主,雕刻细腻繁琐,线条柔和,栩栩如生,部分浮雕之上还可见少许雕琢的刻痕,想为历史遗留真迹;其下主体部分大多以青砖为主,门或窗子继承了中式古典建筑“小木作”之形式,具有样式纤巧细腻、层次丰富的特点,但门窗之上出现的拱形石膏线或直线型错层石膏线及窗子本身彩色玻璃装饰灯,显示这一园林的建筑形制已受到西方审美的影响,但大体是在“中体西用”做的开创是探索,于近现代“民族建筑之形式”的发展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建筑中只要开门之处毕设对联,其背景颜色大多以朱红、黑色、橘色为主,书写背景造型大多以中国古典造型中的竹子、彩带、石榴、书卷等为主;基座部分 (或须弥座) 其由于礼制的规定,大多较为简单,以简洁实用为主,不涉及浮雕。
再者,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余荫山房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一道,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而且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1989 年 6 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 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中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它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进入写有余荫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副:“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 2000 平方米,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园景可分为东、西两半部,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
5.主要景点
5.1 亭桥楼榭
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 2000 平方米,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园内亭、台、池、馆与游廊、拱桥、假山、花径、围墙交错穿插,构成了幽深曲折、若隐若现的庭苑结构。
园中浮雕和建筑装饰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细琢,配以诗、书、画,使全园更添恬静、典雅情趣。进入写有“余荫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副:“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5.2 拱桥(浣虹桥)
园景可分为东、西两半部,以游廊式拱桥为界。池水正东为“浣虹桥”,集桥、廊、亭、栏巧妙相连,十分精致,其横跨于池水之上,全长约 30 于米,是全园的标志性景观,表现了设计者的独到构思和造园者的高超技艺,这一美景称为“虹桥印月”。在月朗风清之夜,月影、桥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构成动人心弦的画卷。是岭南园林景观的代表,还是贯穿全园的景色主线。1998 年中国邮政曾以其为主画面发行过邮票。
5.3 石砌荷池
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建筑细部装饰玲珑精致,兼有苏杭建筑的雅素与闽粤建筑的曼丽。这是园主的书斋,环境清静素雅。
5.4 深柳堂
荷池北为主厅深柳堂。
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
堂中木刻精品琳琅满目,名士墨宝闪耀清华。其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清乾隆时期大学士刘墉的书法手迹:“韩持国在洛中作诗云:‘闭门读易程夫子,宴坐焚香范使君。顾我未能忘世乐,绿樽红芰对斜曛’。”为通花木雕。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在深柳堂左侧有一间庐舍,名为“卧瓢庐”,专为宾友憩息而设。
5.5 瑜园
瑜园又称小姐楼,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1922 年 邬彬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添建了瑜园,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现已归属余荫山房。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其两个女儿曾在瑜园居住过,后改为宴客休息之所。瑜园迂回曲折,桥亭池馆工艺精奇,花园花木争妍斗丽,观鱼桥与船厅相映成趣。
值得一提是莲池与小姐楼的池水皆引自园外,尤其是小姐楼下的水渠,为使水源有无尽之感,在主体建筑下修暗渠已沟通外源,引至园内,并临墙设桥,且在岸边植以喜水植物,充分的体现了“疏水若为无尽,断处开桥”这一理水艺术的精髓——藏源。
5.6 玲珑水榭
在余荫山房的回廊深处,便是远近闻名的“玲珑水榭”了。它环水而立,是园内第四所建筑,俗称“八角亭”,曾是园主会客、吟诗作对,把酒赏月的地方。水榭成八角形古典木建,下方为八角形基座,高度略高于地面,且水榭东西两侧有平于地面的桥梁连接对岸。上部主体建筑,以八角塔为范式兴建,六面开窗,窗体纤细修长而精致,窗子皆以木雕装饰配以玻璃,临窗而立皆有景客观,与绿荫如盖的古树配合,又清雅瑰丽的氛围。
玲珑水榭为东院最大建筑,从内而外,八方皆有景可赏。东面为“丹桂迎旭日”,窗外满是桂花;东南角是“杨柳楼台青”,是主人休闲赏月的一座小跳楼,甚为别致;南面为“腊梅花盛开”,窗外是是一株百年古腊梅;西南是“石林咫尺形”,窗外是一座峰峦起伏的叠石假山;正西为“红桥清晖映”,是宛红桥的所在之地;西北方为“卧瓢听琴声”,这里可以看到卧瓢庐的一角,是主人与朋友月下弹琴之处;正北为“果坛兰幽径”,市凤眼果、木菠萝和白玉兰等树交叠之处,春秋开花结果之际,甚是迷人;东北是“孔雀尽开屏”,这是孔雀亭的所在,据记载,这里曾是园主饲养孔雀之地。
对于八角亭的八景,便是连起来的一首五律诗:“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强调诗情画意。“玲珑水榭”之所以远近传名,就因为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
5.7 临池别馆
与深柳堂隔池相对的“临池别馆”,为硬山顶建筑,它原为书斋,以木构花纹图案镶玻璃为门壁,甚为精美,馆内装饰朴素简洁,与“深柳堂”相比,一简一繁,形成鲜明对照。馆前檐廊紧贴池边,长栏偎傍,潇洒自然。栏河采用卍字图案,寓万福之意。两旁花窗楣额塑有“吞虹”、“印月”字样,蕴含“步月寻诗、凭栏钓影”的意境。别馆门联:“好作风月主人,邀来池畔鸥盟,领略诗情画意;莫放光阴过客,唤起花间蝶梦,相量红瘦绿肥”这是文人的自然情趣。
5.8 卧瓢庐(榄核厅)
卧瓢庐又称榄核厅,内设 1 厅 1 房,正门设四副隔扇,奉板雕刻四季花卉,南门两侧为菱形白色玻璃窗。卧瓢庐专为有人休息及主人弹琴赏月之所。
庐中陈设简洁,但窗子却很有特色,那就是“一窗景色分四时”。
园主人曾在京城生活过,非常怀念北方的冬日雪景,所以用白色和蓝紫色的玻璃镶嵌窗格,透过这种镶有图案或书画的单面彩色玻璃向外望去,宛如一片严冬雪景,让人怀念;如果把两扇窗重叠起来,透过玻璃向外望,则窗外景色尽是一片通红,又仿佛深秋时节,满树红叶;若把窗户完全打开,则会看到犹如春夏之际的欣欣之色,构思精心巧妙,充分运用了色彩混合原理,平添乐趣几多。
5.9 来熏亭
来熏亭建于院落一角,为半边亭样式,构思极尽巧妙,为主人休闲饮茶及乘凉只用。
6.余荫山房的风水
岭南人注重风水,历朝历代的村落(如兴宁刁田村,南社古村等)都严格遵照五行、八卦学说以及顺应天理自然规律而修建。此外风水林,风水池,客家的围龙屋,镬耳屋等一系列建筑,既含岭南人特质的实用色彩又处处彰显风水。
根据传统美学观、宗教信仰、经济基础以及传统地理观的不同,岭南内部的风水居所布局又各有各朝代各地区的 特色。余荫山房,则是广府明清风水建筑的一大奇葩,以其“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岭南园林开放、多元、务实的特点,被誉为岭南园林的经典之作。
6.1 总体布局与风水
余荫山房全园分东西两庭, 之间用桥廊连接。东庭是方形水庭,所有建筑和组景都同方塘平行, 呈方形构。西庭为八角形水庭(玲珑水榭),中央立一个八角形水厅,庭内的桥、廊、小路,都采取同八角形周边成平行或垂直的方向,规整协调. 两庭在园内呈并列布置,纵向贯穿轴线, 构成整齐的几何形布局,池北虽有深柳堂与池南临池别馆对峙,但两建筑在体量上不同,且一张一收,一隆重一清爽,更多的是对比而非对称,除整体布局采用几何形外, 在细节上也将几何形用到了极致, 如方形花窗,六角型花窗。
不难发现,与中国绝大部分民居一样,余荫山房也是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
这是因为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纬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 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此外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冬天有西北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此举有利于避北风。《地学批南》中载:“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是无妨。向西向北所受都凉风寒风,谓之明风,否则风吹骨寒。”
6.2 余荫山房原正门的照壁
设立在一组建筑院落大门的里面或者外面的一组墙壁,它面对大门,起到屏障的作用,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余荫山房南门处一连有两个照壁,正门入口的一幅照壁中西合璧,造型是抽象的龟背纹。连设两个照壁是为了加强风水布局,镇宅安宁。看这幅“四蝠捧寿”照壁,四只蝙蝠谐音“福”,处于照壁四个角,中间以“寿”字为主,体现了“五福临门”的文化内涵。
6.3 余荫山房与水
从园子的格局看,余荫山房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部分,西边以河池为中心,是个财位,旺财。除此之外,水庭造园是岭南理水的主要艺术手法。
余荫山房是由两个规整形状的水池并列组成水庭,面积约有二百多平方米。“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能“载气纳气”。由此,中国风水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山主富贵”、“水主财”的共识。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而言,一来水的 ” 聚气性 ” 作用现代科学已证实:水是吸收各种波动能的极性分子。而宇宙间所有的射线 (声、噪音、电磁波、微波、光、辐射) 都具有“波粒两重性”。并且,水的流速与人的血脉流速相近对人有宜。二来中国风水学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寄托天地人合一的理想。宋代郭熙《山水训》有 ”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文人墨客以山水诗、山水画来抒发其钟情山水,中国风水学家重于实践,以其理论观照山水美加以人工裁成而经营城市宫宅陵墓等建筑,达到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有机结合,赋予中国传统建筑深沉售永的气质。
池的北边为主厅,叫深柳堂,主厅建在山上,背后有山,前水后山,主建筑属于好风水,轴线对称,圆形漏窗和艳丽色彩。
在风水上除了旺文昌,还因为由于余荫山房大多是木结构,所以做了一些防火的风水。比如园林色调是黑色,从五行来说,黑色代表水。
还有建筑物的边角用了海上的神兽,园子里还有池塘。
因此,这么多年来,余荫山房都 没有发生过火灾。园子的东边也是搞了个八角形的水池,池中有八角亭“玲珑水榭”,取八卦的八方。环水而立,水榭呈八角形,八面全是窗户,结构高雅。这样一来,既能八面通风,又可以八面观景。
水的东北面有个孔雀亭,北边有个杨柳楼台,沟通内外。“门前明净无遮蔽,宅后偏宜绿树浓。茂盛四时形不露,安居长远禄千钟。”“惟其草木繁,则生气旺盛,护荫地脉,斯为富贵”。
余荫山房中的“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暗指整个余荫园四季花果不断,把园内绿树成荫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边以深柳堂和临池别馆两座建筑为主,辅以“红雨”美景;东边以“玲珑水榭”居中,环绕桂花、腊梅等树,再加上园林北面的树菠萝和凤眼果树,浓荫蔽日,犹如绿云遮盖。这些树木除了具有吸尘防沙、美化环境外,在风水学中的作用主要表此刻四个方面:
一,聚气:一片空旷,气荡无收,可栽种树木来缩小住宅范围,使之有团聚之象;
二,蔽风:天风浩荡,冬季北风冷冽而强,对人、蓄及作物皆有害,可以植种防风林木以挡风。
三,遮形:住宅对面若有崩裂破面的山、屋角、墙角等形煞,可植树或造爬藤类植物的棚架,用绿色的叶子来遮住形煞。
除开以上的较为显眼的风水布局设计,其实还有很多小细节的地方也处处体现风水学说:如竹的种植疏密以及场合,吉物锦鲤鱼的饲养,以及屋内家私的摆设等等。尽管吸收了西方的建筑美学文化,但是依旧不离堪舆之术。
从总体而言,都是贴近自然与顺应四季宇宙规律的,因而余荫山房以其“嘉树浓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巧玲珑”的建筑特色,被誉为岭南园林的经典之作。
7. 余荫山房的花木文化
余荫山房地栽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共有 54 科 93 种 。百年古树共十三株, 其中南洋杉和炮仗花是广州地区同类树种中最古老的植株。古典园林中的花木选择,反映了园主重花木姿态,重风韵意境的审美取向。
花木本来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念的自然之物,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花木与人们生活关系日益密切,自然的花木不断地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被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木相关的文化现象。余荫山房的文化积淀在植物配置方面亦体现出来。
7.1 植物造景的花木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这副对联,不仅点出纪念和永泽祖先福荫的造园宗旨,还用植物点题构成自然景观。置身园中,仔细赏玩,自然会领略到这副名联的诗情画意。“深柳堂”前的花棚架,攀援着一株园主人手植的炮仗花,干粗如树,形如蟠龙绕柱,显露勃勃生机,春节前后花朵盛开,从平面上看,绿叶金花铺满花檐。
从立面上看,悬缨下垂,状如红雨一片,气象万千。位于园林东北面的木菠萝和凤眼果,树龄过百,冠幅庞大,浓荫蔽日,宛如绿云遮盖,幽静清凉,“余荫”之意,不言而喻。一片红雨,一角绿云,主宰全园景色,把整座庭园装点得非常雅致。在用地狭小、山水建筑不易展开的小型宅园中,这种高超绝妙的植物造景手法,实在令人赞叹不已。栽植于两墙之间的崖州竹—“夹墙翠竹”是本园特有的绿化景观,寓园主炫耀富足之意。
7.2 园内标志性花木
凡到过余荫山房参观的人,无一不对园中两株古老榆树留下难忘的印象。这两株榆树,均呈悬崖式向池塘方向飘斜,状如双龙出海,十分壮观。
名园故主邬彬任职于京师刑部,由于尽心尽力为朝庭做事,其一家三代都受咸丰帝的封赏。咸丰帝以诏书赞许其祖母罗氏“光生褕翟常昭彤管之辉”,说罗氏受封所得到的光彩,好像是身上穿上一件用锦鸡羽毛编织、闪耀着红色光辉的衣裳。
邬彬想,锦鸡羽毛光彩艳丽,喜栖息榆树,若种榆树招引更多锦鸡,既显示邬家女眷的荣耀,又可作为后代女眷的努力方向,且“榆”与“余”谐音,种植榆树作为余荫山房的标志性树木,是最合适不过。遂选择在深柳堂前当眼处筑起两座花坛种上榆树。
7.3 园主表现自我的花木
余荫山房遍植桂花,尤其是玲珑水榭东门,重点安排以“两桂当庭”的方式种植,一侧金桂,一侧银桂,寓意金银满堂。在水榭的西窗上,高悬“闻木樨香否”大幅匾额,亭外又有柱联“樨香闻到未忘机人对有情花”句,可见园主人对桂花的酷爱程度。桂花别称木樨,是木樨科常绿的小乔木,“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桂花确实是秋花之中最香的,因而它能压住秋风的淫威,独擅众芳之首,园主人正是被桂花之香所陶醉。
园主酷爱桂花,除了喜欢其香气之外,更重要是借桂花表现自我。古今中外都把“桂”作为崇高荣誉的象征,我国古代科举中用“蟾宫折桂”表示中举,子孙仕途昌达,尊容显贵为“兰桂齐芳”。园主邬彬,清朝举人,因捐粟获任内阁中书,不久就在大选中被选为员外郎,签分刑部主事,咸丰五年被诰封为通奉大夫,从二品官衔,恩及祖父母、父母、妻室三代,其后他的两个儿子也先后中举,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之说。这不仅是“蟾宫折桂”,而且是“兰桂齐芳”!
因此,园主遍植桂花,园路两旁摆满各种兰花,用心显而易见。据史料介绍,邬彬之子邬宝莹光绪二十七年中举,同年生子,为庆祝其“蟾宫折桂”,遂将其子取名为邬庆桂,即余荫山房最后一任园主。此外,园中的白山茶花、腊梅花,也是园主用以表现坚强品格和奋斗精神的花木。
7.4 祈福镇宅的风水花木
岭南园林常用棕榈科植物,尤其是葵树,千百年来民间常采其叶制作葵扇,用作消暑解凉之工具。每年清明时节,民间皆备葵扇,用以镇宅驱邪。
相传瑜园建成后,邬家女眷随即入住,有位小姐很怕黑,由于瑜园建在村边,周边田野涌沟,入夜时分,虫鸣蛙叫,树摇窗影,小姐总是胆战心惊,难以入眠,以为是妖魔鬼怪作弄。于是,园主就在小姐楼后种一株蒲葵,一则招福,二则镇宅。
因为蒲葵是蝙蝠最喜栖息的树木,自种了蒲葵后,蝙蝠成群结队而来,万福(蝠)临门,主人欣喜不已。又因葵树是棕榈科植物,道教有一位神圣叫钟馗,是专司斩邪治鬼的,“棕葵”就取钟馗之意。说来也奇怪,自种了葵树后,小姐的胆子就大起来了,不但不怕黑,而且把虫鸣蛙叫视作催眠曲,睡得特别香甜。难道真有钟馗显圣?非也!这只不过是心理效应而已。由于种了葵树之后,怕黑的小姐在心理上得到慰藉,精神上就有了支柱。从这个传说中,人们可以领悟到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形态之一,必然要接受其他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的。
7.5 园主女眷手植的花木
过去在瑜园附近,余荫山房的后墙,种植了一排黄兰,现在只剩下一株了。据说,是邬家小姐手植的。由于黄兰花期一年两度,5 月与 9 月开花,且香气比白兰更浓,深受小姐们喜爱,用其佩戴装饰,香气袭人,显得高贵典雅。
尤其是在夜幕降临时,黄兰花香四溢,阵阵幽香透过闺房窗户,令小姐如醉如迷,很快就进入梦乡,所以小姐们对黄兰爱护有加,经常为它除草施肥、淋水灌溉。如今丽人已去,人们看见这株黄兰仍茁壮成长,情不自禁地缅怀种花人的辛劳,现在瑜园内还留有“栽花移石自殷勤”的古联,无疑是对种花者的历史记载。
7.6 寓意吉祥的花木
余荫山房内不仅有木雕“三阳开泰”的民俗吉祥图案,而且在植物配置上种植了酸杨桃、洋紫荆、南洋杉,取其谐音字着意营造“三阳开泰”的吉祥气氛。
酸杨桃果实累累,寄托了园主祈求“宗枝繁衍、子孙满堂”的愿望。而民间流传洋紫荆是一种有灵性的树木。据汉魏六朝笔记小说记载:有三兄弟在分家产时,欲将门前一株洋紫荆砍开分掉,此花次日即枯,三兄弟受感召决定不砍树,花又应声荣茂。园内那株原产于大洋洲,有 140 多年树龄的南洋杉,已成为广州地区同类树种中最古老植株,是余荫山房吸收西方造园经验的一个例证。
7.7 蕴含民俗文化内涵的花木
文昌苑景区内的主体建筑文昌阁为三层,分别为观音殿、文武殿、魁星殿。景区内的主要花木也是按照民俗文化要求而配置。
由潜居邬公祠入内,迎面三株百年老树菩提榕,排列有序、苍劲挺拔、冠幅婆娑,仿如神恩沐浴,给人一股灵气的感觉。菩提榕原产印度、缅甸,据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结跏坐禅的地方叫菩提伽耶,菩提树名由此而来。在湖边周围遍植柳树,固然水边特别适合柳树生长,而且着意暗示观音是用柳枝来洒降甘露的。园内的白鸡旦花含“净土”之意,涌动明亮心灵。栽植在文昌阁西侧的人心果,示意人“欲心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起菩提之心。”
在文昌阁北侧的一株爪哇木棉,树形奇特,酷似巴掌,人称“五指(子)登科”,寄托了人们祈盼金榜题名的愿望。
园内的玉堂春树又称“功名树”,源自古人蟾宫折桂或登科及第之后,会在自己的宅前屋后种一株玉堂春,纪念获得功名。余荫山房园主在科场上中举,在官场上又得咸丰帝降旨荣升,深感皇帝慧眼赏识,古人认为“龙”是皇帝的化身,故遍植龙眼以表达自己“谢主隆恩”之意。
7.8 凤凰木之传说——未有余荫山房,先有凤凰木
据了解,余荫山房共有 3 棵凤凰树,凤凰木之于余荫山房意义重大。当地民间流传“未有余荫山房,先有凤凰木”的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在余荫山房不远的岗地上(即现在的东源坊一带),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树林,呈现出一派郁郁葱葱、花香鸟语的自然生态景象,此处还分散生长着数株梧桐树,故招引“凤凰来仪”,现在生长在余荫山房的两株凤凰木就成了南村的风水树。村民对其非常爱护,后在修建扩建余荫山房时将他们圈入园内。
善言邬公祠北侧门匾上书“凤起”二字,记录了这里在过去曾是凤凰栖息之所,也说明了余荫山房一带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9. 未来规划
从 2008 年开始,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番禺余荫山房将进行扩建,而被毁弃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的千古名刹海云寺将在余荫山房的预留用地进行异地重建。
按照番禺区的规划文件,余荫山房近几年将重点进行二、三期扩建工程,一旦工程全面完成,景区面积将从现有的 1500 多平方米扩大到 110000 平方米左右。
《规划》将余荫山房划成三大区域:其一是旧园区,这是景区的核心保护区域。古园区面积很小,只有 2 亩地,1000 多平方米,再加上两个古迹,即一个祠堂、一个瑜园。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 1922 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该区域以保护为第一要则,除正常修缮外,几乎不作改动。
余荫山房在前几年,在景区的北边,利用环境改造的机会,新增了小规模餐厅、商店,由此增设了餐饮和旅游购物功能。由于规模小,餐厅每天仅能提供少量的接待餐给游客,餐位也就 100 多个。针对该情况,《规划》的第二块区域即进行景区的二期扩建工程,主要是利用隔壁原南村镇政府大院的园林建筑,为山房景区兴建配套的服务功能区,具体包括岭南特色商旅一条街、餐饮设施等。
二期工程建成后,景区面积扩大到 5000 平方米左右,届时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更可以享受吃、喝、玩、买纪念品的“一条龙”服务。考虑到和余荫山房的景观整体协调一致,特色商旅一条街将做成仿古街,要求古香古色。
三期是《规划》的“重头戏”,即将在余荫山房的东边,申请征地 210 多亩,用于开展景区第三期扩建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番禺氏族纪念馆、岭南画派纪念馆、贲南书院、番禺民间工艺馆和千古名刹海云寺重建。按《规划》,被毁弃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的海云寺,将余荫山房的预留用地进行异地重建,规模宏大,是改扩建工程的最大亮点。
据了解,番禺政府有关方面曾经多次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并到海云寺遗址附近村庄寻找很多当年曾经到过海云寺的当地老人,请他们回忆印象中海云寺的格局、布置情况。
《规划》早在 2005 年前就经区政府审核通过,相关工作已被提到重要议程,正加快推进。区里各相关部门正合力解决开发建设中的问题,拟在 2010 年亚运会前完善好配套好,争取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见成效。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动工进行的打算,余荫山房依旧是以保护为主,开放给游客参观。
10.余荫山房发展现状
a. 最近的重新开放时间及原由
- 2015 年 10 月的龙卷风灾害席卷全园,造成两棵百年古树被连根拔起,古屋房顶、灰塑受损,经过 8 个月的修缮,于 2016 年 7 月 1 日重新开放。
- 一带一路”太斗文化艺术展;
- 每年恢复传统的学童开笔礼仪式;
- 江逸子记念恩师李炳南画展;
- “悦享迷你园林”创意微景观 DIY 暨义卖活动;
- 2016 年广州国际美食节之余荫山房品“老广味”。
- 建立山房主题文创研究院
- 2017 年 7 月建立园林共享书吧
- 2017 年 7 月 15 日,余荫山房联合番茄田艺术举办了一场“享悦迷你园林”儿童建筑手工体验活动。
- 2017 年 7 月 17 日“玩包包”杯“余荫紫薇香”古建筑园艺摄影大赛
b. 主要游客群体
平时以港澳旅游参观团、拍摄古风艺术照的摄影团队为主,周末以学生、自驾游为主,后亲子游也日益增多。
c. 所开发的文创产品
《余荫山房》专著、《余荫山房诗文联荟萃》、余荫山房明信片、画册、小盆栽、花艺产品等。
d. 建立实践基地的合作学校
-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 广州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
e. 保护措施
- 有专门的文物修复小组,定期对园内的木雕、灰雕等进行修复;
- 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并对园内已经氧化的蚝壳窗进行修复;
- 园区外部的水污染遭受到工业化的侵害,于是管理处便把园区内与园外相连的水路断开,用墙体隔阻,保护园内的水质清澈;
- 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解说和管理上,注重对余荫山房的保护,严禁旅客的不文明行为
f. 目前配套基础设施
- 附近有广州地铁 7 号线板桥站
- 番禺区公交 30 路
- 余荫山房停车场
- WiFi 覆盖全园
g.存在问题
g1. 宣传力度不够
余荫山房是岭南四大古典园林之一,应该比较出名,然而在实际调研中却发现并不是这样。大家还是对余荫山房一知半解。原因在于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其宣传的力度不够大,在很多期刊杂志上,旅游小册子上很少介绍。同时余荫山房对于介绍自身缺少渠道,和较为专业的宣传手法。
g2. 交通条件不够便利
余荫山房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离广州约 17 千米。在广州市区搭乘地铁之后,还要转一两趟公交才可以到。距离最近的广州地铁 7 号线板桥站,出站后也要转公交或打车方可到达。余荫山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环境清幽,安静恬淡,非常适合读书人居住。但对于现代人而言,交通略微不便,相比较广州市内的其他游玩景点而言,地铁大部分可以直达,游客多为选择这些便利的位置。
g3. 旅游开发规划进程慢
从 2008 年开始,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番禺余荫山房将进行扩建,而被毁弃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的千古名刹海云寺将在余荫山房的预留用地进行异地重建。
按规划,余荫山房近几年将重点进行二、三期扩建工程,一旦工程全面完成,景区面积将从现有的 1500 多平方米扩大到 110000 平方米左右。《规划》将余荫山房划成三大区域:其一是旧园区,这是景区的核心保护区域。古园区面积很小,只有 2 亩地,1000 多平方米,再加上两个古迹,即一个祠堂、一个瑜园。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 1922 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该区域以保护为第一要则,除正常修缮外,几乎不作改动。
余荫山房在前几年,在景区的北边,利用环境改造的机会,新增了小规模餐厅、商店,由此增设了餐饮和旅游购物功能。由于规模小,餐厅每天仅能提供少量的接待餐给游客,餐位也就 100 多个。针对该情况,《规划》的第二块区域即进行景区的二期扩建工程,主要是利用隔壁原南村镇政府大院的园林建筑,为山房景区兴建配套的服务功能区,具体包括岭南特色商旅一条街、餐饮设施等。
二期工程建成后,景区面积扩大到 5000 平方米左右,届时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更可以享受吃、喝、玩、买纪念品的“一条龙”服务。考虑到和余荫山房的景观整体协调一致,特色商旅一条街将做成仿古街,要求古香古色。
三期是《规划》的“重头戏”,即将在余荫山房的东边,申请征地 210 多亩,用于开展景区第三期扩建工程。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番禺氏族纪念馆、岭南画派纪念馆、贲南书院、番禺民间工艺馆和千古名刹海云寺重建。按《规划》,被毁弃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的海云寺,将余荫山房的预留用地进行异地重建,规模宏大,是改扩建工程的最大亮点。《规划》早在 2005 年前就经区政府审核通过,相关工作已被提到重要议程,正加快推进。区里各相关部门正合力解决开发建设中的问题,拟在 2010 年亚运会前完善好配套好,争取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见成效。
在实地调研中却发现二、三期工程仍然在规划调研中,没有完全根据规划的时间建成。
Yuyin Shanfang, also known as Yuyin Garden, is located in North Street, Southeast Corner, Nancun Town,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bout 17 kilometers away from Guangzhou. Yuyin Shanfang is the private garden of Wu Bin, a Juren in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first built in the third year of Tongzhi in the Qing Dynasty (1864 A.D.), and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 years.
Yuyin Shanfang, also known as Yuyin Garden, is located in North Street, Southeast Corner, Nancun Town,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bout 17 kilometers away from Guangzhou. Yuyin Shanfang is the private garden of Wu Bin, a Juren in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first built in the third year of Tongzhi in the Qing Dynasty (1864 A.D.), and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