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 2017-10-25 [SCITIP 沧浪亭 ]
沧浪亭 , 位于苏州市三元坊沧浪亭街 3 号,是一处始建于北宋的中国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其占地面积 1.08 公顷,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沧浪亭和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1.《沧浪亭记》
(1)创作背景
《沧浪亭记》是苏舜钦遭受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以后所作的。庆历四年(1044 年),进奏院祠神之日,苏舜钦作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循前例以卖旧公文纸的钱宴请同僚宾客。当时朝中的保守派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对宰相杜衍、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等人力图改革弊政之举心怀不满;而苏舜钦得范仲淹荐举,又是杜衍之婿,因而保守派抓住这件事,借题发挥,弹劾他监主自盗,结果,苏舜钦被罢去官职,在席的有十余人被逐出朝。区区一件小事,竟得如此严惩,苏舜钦激愤不己,他带着心灵上的创痛,流寓 苏州,不久,在城南营建沧浪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沧浪亭记》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2)作者介绍
苏舜钦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生于北宋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参知政事。父苏耆,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苏舜钦年轻时即不顾流俗耻笑,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欧阳修等开始提倡的古文运动都早。22 岁时,因父亲官职而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祐元年(1034)进士。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揽人才,准备实行新法。苏舜钦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政治改革。时值进奏院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王拱辰诬奏苏舜钦以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杜。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名士十余人同时被贬逐。被废后离开开封,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庆历八年(1048)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即病逝。卒时年仅四十一。
2. 总体布局
沧浪亭占地面积 1.08 公顷,整个园林位于湖中央,湖内侧由山石、复廊及亭榭绕围一周。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植有古木,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也是以曲折的复廊相连。山石四周环列建筑,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
沧浪亭(此处特指名为沧浪的亭阁)即隐藏在山顶上,亭的结构古雅,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明道堂”是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位于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翠玲珑”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前后芭蕉掩映,并植以各类竹 20 余种,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 594 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处,为一假山石洞。“看山楼”位于山中,与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映衬。
3. 主要建筑
(1)沧浪亭
沧浪亭为北宋庆历四年文人苏舜钦所创,原亭置北埼,清康熙三十四年巡抚宋荦移此山岭。亭立山岭,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古雅壮丽,山上古木森郁,青翠欲滴,左右石径斜廊皆出于丛竹、蕉、荫之间,山旁曲廊随波,可凭可憩。遁级至亭心,可凭陵全园景色,旧时可眺南园田野村光,周望极目可数里,园外涟漪一碧与山亭相映,亭柱石刻联珠独点其妙,相传亭中石棋枰为子美遗物。
(2)看山楼
看山楼,位于明道堂南侧山石之上,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创建,取卢集诗:“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之意,故名。楼筑于洞曲之上,共三层居园之西南隅,近俯南园,平畴村舍,远眺楞伽、七子和灵岩、天平诸山,隐现槛前。而今已被周围的高楼所围,视野近乎咫尺,旧景已不复见。
(3)面水轩
面水轩,处于大门左侧,为四面厅,轩北和轩东临水,原为“观鱼处”,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水轩”,袭唐杜甫《怀锦水居止》诗意: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故有此名。
层轩面水使人心胸开阔,老树经霜逾加苍翠挺拔,则启悟人生。
苏舜钦在《沧浪亭》诗中这样写道:“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显然,一湾清流,几杆修竹,常常使郁闷不平的心得到安慰而释然。此轩面北临流,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相传,临河一带旧有湖石玲珑,形有五百罗汉像之说。
外廊长联云:”徙倚水云乡,拜长史新祠,犹为羁臣留胜迹;品评风月价,吟庐陵旧什,恍闻孺子发清歌。“
此联为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书。“长史”指苏舜钦,晚年苏曾授湖州长史(行政长官的助理)。“新祠”指道光七年建的“五百名贤祠”,其中刻有苏舜钦画像。苏舜钦祖籍四川,来到苏州,故称“羁臣”。
上联是说,来到这水云弥漫的的沧浪亭,拜谒了苏舜钦的新祠堂,还是当年他贬居于此留下的胜迹。 “庐陵”南昌旧称,欧阳修是江西吉水人,故称庐陵欧阳修。旧什,指欧阳修曾作《沧浪亭》长诗。当年,苏舜钦筑沧浪亭后,曾邀好友欧阳修作《沧浪亭》长诗,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孺子,东汉徐穉的字。徐穉, 豫章南昌人,家贫,隐居不仕。后亦以指清贫淡泊,隐居不仕者。清歌,暗指《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的词句。下联是说,品评沧浪亭无价风光,不禁要吟诵欧阳修的《沧浪亭》诗篇,恍惚听到隐士们在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歌声。全联恰如一幅描绘沧浪亭的绚丽画卷。
(4)翠玲珑
翠玲珑,又叫做“竹亭”,有三间房,另外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时就有其名,取苏子美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为名。此处前后,万竿摇空,修竹如林,粉墙竹影,滴翠匀碧,历来为文人墨客雅游、静观、觞咏、作画之地。
(5)观鱼处
观鱼处,又名“静吟”,庄子语“庄子与惠子观鱼于濠梁之上”故取名“观鱼处”,此处旧为“自胜轩”,康熙巡抚宋荦重修沧浪亭记曰“循北麓稍折而东,小轩曰‘自胜’,迤西十余步为屋三楹曰‘观鱼处’”可见今之观鱼处为旧之“自胜轩”,而今之面水轩实为旧观鱼处,其皆为同治重修时所改,将轩改筑亭,是因康熙时移亭于山之岭,故在北碕处筑亭以为弥补。
(6)仰止亭
仰止亭,袭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而名。此为半亭,始筑于同治年间,其名与五百名贤祠有关,亭内嵌有御题文徵明小像石刻,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新亭建在遗址上,原亭为六棱六柱、六角形屋盖式凉亭,石木结构,高 6 米,周长 20 米,顶盖小青瓦、柱为红色、顶内盖板与花额窗为绿色,亭西一米靠山处立有“讲经台”石碑一块。
(7)五百名贤祠
五百名贤祠,此祠道光七年陶澍所创,祠中三面粉壁上嵌 594 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恩锡重建,当时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觅得拓本,补刻自晋散骑常侍顾公荣至清初尚书彭龄一百四十人,皆旧记所有,共自林文忠公则徐至吴学士信中十二人,则旧记无之当为丁亥以后所增。
(8)明道堂
明道堂,位于园内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为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所创,龚苏舜钦《沧浪亭》中语“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名。旧为会文讲学之所,此堂开敞四舍,宏伟庄严,是为园中主厅。其北峰峦若屏,乔木郁然苍翠。该堂的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门厅三层,礼拜厅二层,建筑面积约 600 平方米。该堂的建筑物至今犹存,现在作为福州天安堂的附属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9)清香馆
清香馆,又名“木犀亭”,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时所题。袭唐李商隐诗“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之意,故名。馆前一道漏窗粉墙,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枝。
(10)瑶华境界
瑶华境界,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时就有其名。明卢熊府志“梅之亭”曰“瑶华境界”。瑶华,本为传说中的仙花,色白似玉,花香,服食可致长寿,为仙界之人所食。此为借称,景色已经改变。此屋北对明道堂,南有丛竹掩映,原为园主会客之所。题额美丽脱俗,催发人们的浪漫情思,虽与景点不甚相合,但于质朴素雅的院落之外,仿佛又另辟仙苑幻境,倒也别有情味。
(11)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为一假山内石室,假山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假山都适合开石室。印心石屋除了在假山之中营造出幽深之境之外,还有避暑乘凉的功能,可供园主人在此纳凉下棋。
4. 沧浪亭的历史变迁
(1)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 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一说广陵王钱元璙池馆)。
(2)北宋庆历四年(1044 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常驾舟游玩,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传开。
(3)庆历八年(1048 年)苏舜钦去世。后园多次更换主人,最后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章惇将花园加以扩大,建筑大阁,又在山上起堂,动工时,发现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据传是五代广陵王所藏。于是益加扩展。南宋绍兴初,园为韩蕲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由张安国书匾。园景直到庆元间(1111 年-1115 年)犹存。依宋《平江图》碑所标此处为“韩园”,园南北端大体与原文庙、府学相平,大门在南。
(4)元朝时,沧浪亭废为僧居。元仁宗延祜年间(1314 年-1320 年)僧宗敬在沧浪亭遗址上建妙隐庵,庵西侧即南禅寺。惠宗至正间(1341 年-1368 年),僧善庆在妙隐庵东侧建大云庵,一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之别院。明沈周、杨君谦常栖息于此。
(5)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诏以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时,将妙隐、大云二庵并至南禅集云寺。成化十二年(1476 年)十月十三日寺毁于火。主僧德本谋图复兴而力不足,后经苦心筹备十寒暑,始建大雄宝殿。嘉靖十三年(1534 年)郡守胡缵宗将妙隐庵改筑韩蕲王祠。大云庵自正德以来三十二年间,几经兴废。嘉靖二十五年(1546 年)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
(5)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江宁巡抚王新命在沧浪亭遗址内建苏公祠。三十四年(1695 年)宋荦抚吴时,寻访子美沧浪亭遗迹,已是灰飞烟灭。于是即谋规复,并构亭于山之巅,又得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三字作揭诸楣。名为重修,实同再创。南部旷地。五十八年(1719 年),巡抚吴存礼将康熙御诗一章,饬工庀材建御碑亭于园中,房屋也进行了增修。
(6)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沧浪亭西侧(南禅寺遗址一部分)建中州三贤祠。乾隆帝南巡屡驻此园,在园南部曾筑拱门并有御道。
(7)道光七年(1827 年)梁章钜又重修亭,集苏舜钦、欧阳修诗句而成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又作《沧浪亭图咏跋》记述。又将亭左旧有子美祠暨蕲王商丘祠皆于整饰,并于跸路之东,规取隙地为同人觞咏之所。时江苏巡抚陶澍于藏书家顾沅辟疆小筑见所藏吴中名贤画像 300 余幅,后经地方人士广为搜集,又得 200 多幅。遂命孔继尧临绘,沈石钰勾摹刻石。在梁章钜重修沧浪亭竣工时,购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为祠。每岁以时致祭。道光十八年(1838 年)巡抚陈之楣改建亭之大云庵,古迹再次一新。
(8)清咸丰庚申年(1860 年),沧浪亭毁于兵火。中州三贤祠亦残毁过半。
(9)同治十一年(1872 年)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复修古亭于原址,并于沧浪亭南侧明亮处修建明道堂。明道堂后侧西部为五百名贤祠,应宝时为祠题名。祠南侧为翠玲珑,北侧为面水轩。临水建筑有静吟、藕花水榭。另有清香馆、闻妙香室、瑶华境界、见心书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楼等,诸堂构以廊贯通,轩馆亭榭多为旧名。其时明道堂对面有戏台(今“瑶华境界”处),左右有观戏长厢,规格甚为壮观,可惜后来被损毁。戏台后有门通“古大云庵”。园由庵僧照料,仍为官府酬酢之地,有时设坛祈雨。十三年(1874 年)巡抚吴元炳复建中州三贤祠。此时,园西邻中州三贤祠,西南为南禅寺,东南至施家桥,东、北均以水为界。
(10)清光绪初,沧浪亭犹有禅者居之。三十四年(1908 年),苏州地图上已无古大云庵,尚存火神庙、放生庵及先农坛。园又被洋务局等局所借用,最多时有七局之盛。后归吴县营设局管理。
(11)民国初,一度借设吴县修志局。两次发起修葺未成。民国十四年苏州美术专门学校租用三贤祠。民国十五年(1926 年)戏台已坍毁。同年大旱,当局迎铜观音像供于明道堂,膜拜者纷至,并在园内采竹叶、折竹竿、剥树皮,以为仙物。
(12)民国十六年(1927 年)5 月,颜文梁受公益局之聘,任沧浪亭保管之职,此时沧浪亭已是荒芜塞径,台榭池馆栋折垣圮,文梁倡议捐修,得吴郡画家吴子深慷慨出银 4000,整修园林,历时年余,面貌得以恢复。后设立美术馆,后又改为美术专门学校。此时园南界迄于看山楼。苏州沦陷时,日军司令部曾占用,又被严重毁坏。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春,伪省政府拨充江苏国学社社址,招各地文士来应月课。
(13)民国三十年(1941 年),汪伪江苏省政府主席高冠吾募款 3.5 万元“中储券”,对园林稍加修葺。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苏州美专复校于此,园荒芜而无力修复。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6 月,河南大学迁苏,本部驻怡园,文学院在沧浪亭,次年 6 月返回开封。
(14)1949 年 4 月苏州解放,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沧浪亭,由市文教局管理。1953 年 9 月交园林修整委员会动工修建,移旧葺新。1954 年园林管理处接管。
(15)1955 年春节正式开放游览,门额易为“沧浪亭”。1963 年沧浪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4 年朱德委员长视察苏州时所赠 10 盆川兰及《兰花谱》置于该园,园内增辟兰圃(原“印心书屋”处)。
(16)“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下简称“文革”),沧浪亭一度改名“工农兵”公园,文物古迹、家具陈设、匾额楹联、砖雕等均遭破“四旧”的毁坏,道光、同治年间的楹联多佚失。1967 年苏州两派武斗,园曾一度被关闭。
(16)1978 年后逐年整修,疏通河道,调整陈设布置,加强花木养护,园林景观大为改观。1982 年,沧浪亭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5 年沧浪亭实施大修,对外开放。
(17)此后逐年恢复匾额楹联,1989 年复刻归有光《沧浪亭记》。1986 年投资十万余元,园门前池塘向西开挖扩大水面,修建石驳岸,将石桥北堍的“沧浪胜迹”石碑坊迁至故址,以复旧观。
(18)1989 年,苏州市政府加强了对沧浪亭园林周边环境整治,同时净化园外河水。1995 年大修明道堂。1998 年整修清香馆、闻妙香室,新刻《吴郡名贤补遗》碑石八方。1999 年整修五百明贤祠。
(19)2000 年,沧浪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 年整修看山楼,2002 年整修藕花水榭,2003 年对图碑、书条石共计 45 块进行全面维护,更换红木框,2004 年对所有建筑装折进行揩洗,明道堂屋架翻建、油漆,对五百名贤祠、瑶华境界陈设布置调整,2005 年锄月轩翻建油漆,五百名贤祠厅堂油漆。
(20)2006 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造景手法: 借景
沧浪亭位列苏州四大园林之一,虽数易其主,但损坏并修复的多为院内的建筑物,而园内的假山和园外的池水大多维持了旧貌,未经损毁。园内的景色多不加雕饰,以自然为美,山水相宜,表现得法,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假山上植以古木。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长廊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同时又可通过长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自然地融为一体,是借景的典范。
6. 沧浪亭特色漏窗
沧浪亭内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共有 108 种式样,外观各式各样,镂空的花纹也是绚烂多彩,就漏窗框架的形状来看,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叶形、宫殿形、桃形等,大部分的漏窗外形以方形和多边形居多。
一般来说,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形状尺寸、间隔多为相同或者相近,产生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一些特殊的窗框形状,在沧浪亭内并不是很多,例如扇形、石榴形、秋叶形、桃形,数量单一,分布在廊道的转折处或者一扇洞门内,采用与廊道上不同的窗框色彩,形成了多重的视觉审美效果。
漏窗的窗芯图案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自然具象形和几何抽象形。自然具象形的图案在沧浪亭内有很多的类型。自然形状的图案取材范围较为广泛,有植物花卉的变形,例如桃、荷花、缠绕的树根形、芭蕉叶、梅花、秋叶、葵花等。
还有一种是对古钱的变形,对圆形方孔钱的变形,放在窗芯的正中央,周围穿插缠绕的装饰纹样;还有用一种类似中国结的形状的变形,样式美观大方;还有折扇的变形图案以及棋盘的变形等。
虫鱼鸟兽这种自然形体的变形在沧浪亭的窗芯图案中并不多见,有龟背纹和云龙纹等。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非现。望出去往往光影迷离斑驳,使原来的景致得到拓展和延伸。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真正产些了“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效果。
(1)漏窗的概念
《营造法原》中对漏窗的定义是这样记载的,“园林墙垣,常开空宕,以砖瓦木条构成各种图案,漏洞,以便于凭眺,似有避外隐内之意。花墙外形不一,或方,或圆,或六角,或扇形,或叶形等。框中的构图更以用才不同而异,造园构形,更无限制,可随设计者之匠心,、而或精美之花纹。”综上而言,漏窗就是一种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墙上的装饰性透空窗。
漏窗一般位于园林建筑,廊道,院落的墙体上。一般会设置在景观优美的地方旁边,这样便能够使漏窗有景可借。园林中的漏窗不仅造型多样美观本身就是一副画面,还能与室外之景相互交融。通过漏窗,看到室外优美宜人的景色,各种花草摇曳多姿,虽然置身室内,却仿佛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
(2)漏窗的功能
漏窗具有普通的窗户所拥有的采光与通风的实用功能,同时漏窗本身所拥有的丰富多变的图案和形式还在园林建筑的外观上起装饰的作用。除此之外,漏窗还有“障景”、“漏景”的作用,能够增加园林景观的层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在其《道德经》中的:“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就是对现在窗悠久历史的记录。漏窗的产生是窗在满足人们对其采光、通风的要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既有窗的基本功能、又兼具更多审美情趣和人文内涵的一种装饰性更强的窗式。
正如《园冶》中说:“漏砖墙,凡有眺处著斯,似避内隐外之义。”如苏州留园廊壁上的漏窗,其纹样有六角形、八角海棠等,透过漏窗观赏园中景色,宛如隔着一层纱幕,景色若隐若现,同时,漏窗本身优美的图案,在不同光影照射下,产生出富有变化的阴影和光彩,成为点缀园景的活泼题材。苏州园林中沧浪亭的复廊漏窗,不仅有障景泄景作用,还起到了借景的佳例。
(3)漏窗的分类
漏窗不仅仅是一种窗户的类型,从宏观的概念上来说漏窗还是一类窗户形式的统称:“花窗”、“空窗”、“景窗”按照它们在园林中的作用都可以被归为漏窗这一大类。
a. 漏窗
漏窗,又名“花窗”,漏窗的位置有的位于廊道的两侧、有的在廊道尽端,有的在院墙的转角处,总是让人在不经意间遇到它。它的高度大多与人的视平线相齐,一般在 1.5 米左右。漏窗一般没有窗扇,洞口径大多在 70-120cm 之间。苏州园林中的漏窗形制最为复杂多样。
b. 空窗
空窗,又别名“洞窗”,主要位于复廊和建筑中,没有窗扇,它的尺寸一般会比较大。在园林建筑中,如果空窗属于“虚”的要素的话,那么漏窗则属于“半虚半实”的要素,空窗的设置可以使几个空间相互穿插渗透,将内外景致融为一体,又能增加景深,扩大空间,获得深邃而优雅的意境,空窗窗框还有框景的作用,“在墙的一面透过空窗望向另一面,或是一株芭蕉、或是一丛修竹,或是一峰山石,正在窗框中,两者结合就仿佛是一帧美妙的小品图画。”
c. 景窗
景窗是一种古典园林建筑中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透过景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景窗与漏窗、空窗相比,在位置上,它主要位于厅堂的山墙或包檐墙上;在造型上,它不仅有像漏窗一样丰富多样的窗芯纹样,还有空窗框景的作用,但是在形制上又比空窗丰富。
(3)漏窗在园林中的应用
a. 漏景
苏州古典园林中因为用地规模较小,因此大多用墙体、廊道等将园林的母体空间分隔成多个小的子空间,但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虚实结合,想要让这些子空间相互联系,隔而不死,就要靠在墙体、廊道上的漏窗,将景色“漏”入游人眼中,使计成所说的“处处邻虚,方方侧景”的景观效果成为现实。李渔曾说过“此窗不但娱己,兼可以娱人。不特以舟外无穷之景色,摄入舟中,兼可以中所有之人物,并一切几席杯盘射出窗外,以备来往游人之玩赏。何也?以内视外,固是一幅理面山水;而以外视内,亦是一幅扇头人物。譬如拉妓邀僧,呼朋聚友,与之弹棋观画,分韵拈毫,或饮或歌,任眠任起,自外观之,无一不同绘事。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李渔这段话虽然说得是游舫上的花窗,但是应用在园林的漏窗上,也是可以的。
b. 借景
明代计成在《园冶•借景》中写道:“够园无格,借景有因。高原极往往,远帕环屏,堂开淑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单蓉蔼蔼,行云故落凭栏; 水面粼粼,爽气觉来椅枕。南轩寄傲,北隔虚阴。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薛。”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手法。造园者为创造更深层次的景观,增加景深,经常借园外之景,在院墙上的适当位置开设各种形式的漏窗,将园外景色漏入园内,“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充分借用各种自然景色,使园内、外景色相互融合,空间相互流通,将园中有限空间拓展到无限空间中,如苏州拙政园绣绮亭位于园内山坡上,通过侧面的窗子将园外自然景色借入园内,从而达到视线上的通透,空间上的幽远,景色上丰富的作用。
(5)沧浪亭的漏窗艺术应用
a. 漏窗的图案
苏州古典园林的漏窗样式多且精美,而沧浪亭的漏窗更是被陈从周先生点评为“品类为苏州诸园冠”,还有人说它是“一百零八式,式式不重样”,这足以说明沧浪亭漏窗的样式之多,造型之精美。沧浪亭的漏窗图案大致分为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
几何形体顾名思义就是由直线、弧线、圆形等几何形体单独或组合使用组成的图案,常见的单独使用的几何形图案有万字形、冰裂纹、海棠、如意、秋叶等,而由两种及以上几何形组合而形成的图案则有万字海棠、六角梅花等。相较之下自然形状的图案取材范围较为广泛,多以植物花卉、虫鱼鸟兽、人物故事等为题材。属于植物花卉题材的有梅、石榴、葡萄、竹、松、葫芦、芭蕉等。属于虫鱼鸟兽的有蝙蝠、虎、狮、松鹤、云龙等。
在沧浪亭中自然形状图案的漏窗以春夏秋冬这四个漏窗最为出名。它们分别以海棠花、荷花、石榴和桃花作为漏窗图案,海棠花和桃花都是春季开花的植物,夏荷花,秋石榴,虽然没有冬季代表的图案但是依旧有文章称它们为四季漏窗,当然也有人称他们为四孔植物漏窗。这种写实的表达方式在漏窗的造型中实属少见,其寓意又十分丰富:荷花为佛花《华严经探玄记》描述真如佛性曰:女口世莲花,在泥不染,譬如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这圣洁的寓意与印心书屋、看山楼等处的佛教意境一脉相承,而石榴既是佛教中祭祀的圣果,又是民俗里象征多子的吉祥果,是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b. 分割空间
沧浪亭漏窗的型制丰富多彩,它们的位置灵活多变,有的在廊道上,有的在楼阁上,还有的在观赏建筑上的侧面上,所谓“处处邻虚,方方侧景”,给游人带来步移景异的景色的变化和空间多样丰富的层次感。对于这种感受唐代诗人柳宗元曾作过概述“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己”,由上总结沧浪亭漏窗所产生的空间效果主要有虚实相生、层次多变、以小见大等方面。
沧浪亭位为于市井之中,占地较小同时没有多少自然风光可借,想要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模拟自然山水,并做到空间层次丰富、四季景色鲜明的景致需要多种手法和元素的综合应用。除去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墙体的高低、突兀变化也是重要手段,正是通过这些墙体的曲折变化将园中空间分隔成多个子空间,并且为避免空间的隔绝,保持空间的畅通,在墙体适当的位置开设各式漏窗和精窗,从而达到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的空间效果。
园林中各式漏窗不仅分割庭院主体空间,而且产生框景、点景、借景的景观作用,透过这些虚体空间看到窗后各种实体景色,几片峰石、几竿修竹,数个楼台亭阁等尽入眼帘,正是通过这种虚中纳实的手法,从而达到虚中有实的空间效果。这种以虚纳实的对比手法其实也是园林中的一种借景手法,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徊中曾作详细叙述“触景生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伟石近人,别有一壶天地,修草弄影,疑来隔水笙簧。园林中的漏窗正是通过窗芯的虚体部分来纳入园中实体的景色,从而创造出虚中有实的空间效果,产生空间的无尽层次感和美学感。
沧浪亭中离“翠玲珑”不远处的“看山楼”三面均植竹,从海棠纹的漏窗中透出“皆为法神”的青青翠竹,让人感觉盎然的春意扑面而来,通过漏窗分割的空间连通、渗透,一窗连一窗景景却不同。这一幅幅“尺幅窗”、“无心画”充分做到了“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明道堂”与“瑶华境界”之间的小院周围,漏窗以串联的形式嵌于周围墙上,静谧的小院,乔木修竹、万竿摇空透过变换的漏窗构成一幅幅天然的画本,借用沧浪亭最早主人苏子美的绝句:“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坞相对鸣。”最能体现此中的动静;五百名贤祠的西侧走廊上对景为的蝙蝠纹漏窗,既有寓意丰富的漏窗图案,又以写实的形式把蝙蝠的样子塑的惟妙惟肖,漏窗外的的枫杨树和嵌入墙上的砖雕若隐若现,两个小院的空间互相渗透‘猎物寄实”的巧妙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c. 文化寓意
苏州私家园林大都以“隐”、“逸”为主题思想,或表达自己归隐之意,或表达不得重用的抑郁之情等等。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苏州园林的花窗图案题材丰富,熔文学、书画、雕刻、戏曲、民俗等于一炉,大多为寓意造型,是一种观念和情感的符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漏窗图案是为了表达园主人的美好愿望或者是一种吉祥喜庆的寓意。
沧浪亭的漏窗图案中除了四季漏窗这种植物比德的漏窗外,还有一些体现福、禄、寿、喜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案也是沧浪亭漏窗的亮点之一,不仅有写实的“寿”字和“喜”字的图案,也有写意的蝙蝠图案来暗指福寿绵绵。
此外,寓意吉祥的盘长、方胜、如意等图案也让游人眼前一亮。享有“花贵妃”的美誉的海棠花频繁出现,它是春天的象征,沧浪亭里经常用海棠形的铺地,以此来与海棠形漏窗遥相呼应。而芳香浓郁,花大色白的桅子花,也是文人们热爱吟咏的对象,桅子花又名“同心花”,喻指夫妇同心,家庭幸福。在沧浪亭中出现较多的漏窗图案还有灵芝花纹,灵芝在我国的神话中为“不死之药”,道教盛行时,又以灵芝、祥云象征如意。沧浪亭的漏窗中多以灵芝花与如意头、海棠纹等结合在一起,曲线优美,旋律自然。花窗中的灵芝花纹常与海棠纹并用,取满堂吉祥、阖家幸福之意;也经常和牡丹花纹并用,以此来比喻富贵长寿。
In addition, the auspicious patterns such as Pan Chang, Fang Sheng and Ruyi also catch the eyes of tourists. The crabapple flower, known as the “Flower Royal Concubine”, appears frequently. It is a symbol of spring. The floor in the shape of crabapple is often used in the Canglang Pavilion to echo the crabapple-shaped window. And the fragrant, large and white scorpion flower is also the object that literati love to chant. The scorpion flow
er is also known as the “concentric flower”, which means that the couple is of the same heart and the family is happy. In the Canglang Pavilion, there are many leaked window patterns and Ganoderma lucidum patterns. Ganoderma lucidum is “the medicine of immortality” in Chinese mythology. When Taoism was prevalent, Ganoderma lucidum and a
uspicious clouds symbolized wishful thinking. In the leaky windows of the Canglang Pavilion, Ganoderma lucidum flowers are combined with Ruyi heads and Begonia patterns, which have beautiful curves and natural melodies. The ganoderma lucidum pattern in the flower window is often used together with the begonia pattern, which means auspiciousness and family happiness; it is also often used with the peony pattern, which is a metaphor for wealth and longe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