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写于 2018-01-04 [SCITIP 海草房 ]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一书一旅行

我从未想过,会被一本书上的内容所吸引,来到胶东半岛。

于是,在 2017 年的暑假,去了 胶东半岛,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海草房。

海草房现存不多,一是很多人已经拆了改成现代的水泥瓦屋,二是这门手艺逐渐消失,找到一位会修补的师傅甚是不易。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荣成属于威海,可以坐动车到达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再从荣成城区坐到晕头转向的公交到达俚岛镇的烟墩角村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看着地图似乎很远,但是坐动车却是很便宜的。动车上遇到一位荣成的老奶奶,说,荣成很是干旱,水库干涸,已经大半年没降雨了,飘飘毛毛雨倒是有。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威海高铁站门口对面的面馆,海鲜蛋面,10 人民币。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动车半个钟,终于到了荣成。12.5 元坐半个钟动车,已经很满足了。大广东半个钟动车都要二十多块……

坐公交去俚岛镇,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山东绿道 👇👇👇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我我我……哪敢说不绿😳

1.概述: 海草房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海草房又称海苔房、海带房,因其海草屋顶而得名。胶东地区多产山石和海藻,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当地居民以厚石砌屋墙,用晒干的海藻盖屋顶,创造出了独特的海草房民居。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海草房主体架构传承了中国特色的“硬山搁檩”结构:牢固的木构框架与坚实的山墙融合成坚实的主体,三角形高脊陡坡则保证了它可以防潮、防风、排水。与大多数建筑的平直屋脊线不同,海草房屋脊的两头往往高高翘起,看起来像一个个硕大的马鞍。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海草房的平面布局与胶东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民俗、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胶东半岛为多山和丘陵地区,沿海的居民多选择阳坡、面海、地形较平缓的地方建房。由于基地较紧张,村落中海草房屋密度较大,院落狭小,街道较窄。村落多沿山坡横向展开,呈条状布置。海草房有三合院、四合院、正厢院等样式。每户农舍多为一进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三合院由北侧的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南侧的院墙组成。四合院其他部分和三合院相同,只是改院墙为倒座(倒房)。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海草房的造型、颜色传递着丰富的审美信息,是胶东建筑艺术的体现。海草房以海草为屋顶材料,以石块(部分辅以青砖)作墙体。传统的海草房外墙多以大块的天然石头砌成,石材不追求整齐方正,而是随园就方。有些讲究的人家还在石块表面雕琢出木叶或元宝纹饰,给人粗犷而不粗糙的感觉。

2.历史溯源

        海草房的确切产生时间尚无法考证。有资料表明,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流传。元明清三代,山东沿海的海防建设日趋巩固,海草房迎来了建设高峰期。这种产生于胶东地区的特色民居,曾广泛分布在烟台、威海、青岛地区;到了今天,海草房主要集中分布于威海下属的荣成市。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目前,在荣成烟墩角村尚保存 50 多幢有 200 多年历史的海草房、在宁津街道东楮岛村也保存有十余幢明朝万历年间的海草房。2006 年,海草房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并成为今年公布的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之一。

        那些历经无数风雨、长满青苔的海草房屋顶的阴坡面,印证了历史的久远,向人们宣示着海草房的厚重与耐久。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本身涵盖了浓郁的历史信息。威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约有 2700 年,而威海的民居及其建筑历史要比文字记载的年代更为久远。

海草的秘密

        荣成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 5~10 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当年荣成等地沿海生长着许多这样的海草。

        中国有近两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海草房为何偏偏产生在胶东半岛呢?同样为植物房顶,茅草屋常常倒塌,而海草房为何能上百年不腐呢?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的一位专家认为,胶东半岛的海岸地形和海水盐度等条件有利于大叶藻的形成和发育。以海草房分布最为集中的威海为例,这里呈犄角状的沿海地区,是海草房最集中的分布区。

        威海海岸多为岩质,地形多有起伏,陆上山丘往往直插入海,形成了许多陡峭的“海岬”;山谷则形成港湾,湾内冲积物的堆积形成了广阔的浅海滩涂——这是藻类繁衍的天然温床。

        此外,海草是否结实耐用,还取决于海水的盐度。黄海、渤海水的含盐比例为 17% 至 20%,这种海水环境下生长的海带最为结实耐用。而南方地区的藻类生长快、宽度大、质地疏松,自然就无法成为合格的建筑材料。

濒临失传的技艺

        海草房的屋顶由近似等边三角形的木屋架承重,山面为墙体承重。屋架依开间设置,比瓦房要高很多。建造屋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苫草顶,这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作,且全部依靠手工完成。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海草房顶需要苫四层,最底层是作为起坡草的山草,上面铺设海草,然后是麦秸草,最外面一层是山草、海草、麦草混合物。

        胶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且风速较大。由于海草屋顶的整体性较好,层层叠压的海草不用任何粘合、捆绑材料加以固定,也不会被大风吹走。这一点,明显优于传统瓦房屋舍。海草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胶质,耐久性可达四五十年之久,用它们苫成的厚实房顶,可以防漏吸潮,持久耐腐,且不易燃烧。

        作为民间建筑,海草房建筑技艺全部来自民间工匠,并通过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的方式相传。海草房营建过程中有木匠、瓦匠、石匠、苫匠四大行当,四匠各负其责、互相协作。木、瓦、石三匠与其他民居建筑工艺有相通之处,而苫匠是海草房建筑中特有的工种。

        苫房师在屋顶铺设海草前需要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叫“拉笆子”,“笆子”材料一般用秫秸扎成,每间房大约需要三四百斤,等到“笆子”晾干了,就可以铺海草了(左)。苫房顶时要由下往上苫,一层海草下边要先铺一层秸秆,如此往复需要 18~25 层,有钱人家甚至要苫 28~32 层;每间房大约需要麦秸 800 斤,海草 2000~2500 斤。屋顶苫完后,还需要用石灰黄泥调成的稀浆抹平,俗称“压房脊”;“压房脊”完成之后,一座完整的海草房才算真正建成了(右中、右下)。作为一个特殊行当,苫房师在当地颇受人们尊重,但这种传承已久的技术活儿快要失传了。

        海草房房屋利用了海边的独特资源,冬暖夏凉,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原貌,体现了先人的聪明和智慧。但是,如今在长岛,即使是在散存较多的大黑山岛,海草房也很少有人居住了。一位研究民俗的烟台文化人说,海草披顶的老房,以前在莱州湾近岸海域也比较多,当地还有“海带趟子”的俗称。苍黑的屋顶上已经结满斑驳的苔藓、生出一簇簇茂盛的羊胡子草,那碎石或整块整块花岗岩砌成墙体,那屋顶上永不腐烂的海草,依然会把一个外乡人的思绪引向三四百年前。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海草房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也开始予以重视。威海博物馆的李文夫先生经过大量的历史考证,在深入村落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威海民居海草房历史文化研究》这一专著,对海草房的历史现状、建筑特色、居住习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将村落现存的海草房设为旅游景点,开办生态民居海草房博物馆等,使这一传统媒介样式被更多受众认知。荣成市的有关领导建议保留一块让海草自然生长的海域,为海草房的延续提供物质保障。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渔家乐的餐饮
Vol.15|| 海草房 : 胶东古民居, 逐渐消失的海边童话

For people centered on the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the Jiaodong area is the end of the sky, and its economy has long lagged behind the Central Plains; The prosperity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was even called the first economic reform in Chinese history by modern economist Wu Xiaobo[1]. Therefore, in terms of economic concepts and bold innovations,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pione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West. Wu Xiaobo even positioned this economic reform as “the priority of ideas is oft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priority of res

ources” [2]. However, because of its location on the seashore, the fishery and salt cooking industry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already had the scale of export trade with other vassal stat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3].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modern civilized areas of Yantai (Zhifu), Qingdao, Weihaiwei and other places continuously exported civilization order to other areas of Jiaodong and the inland of Shandong. [4] 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Jiaodong Peninsul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hipping center in Northeast China. With its numerous coastal ports, it is conducive to foreign trade, an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e is ahead of other regions in Shandong.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the close trade with South Korea and Jap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with overseas Chinese capital, people’s live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正文完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走访建筑」微信公众号😘
post-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