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写于 2017-06-27 [SCITIP 木棉古村 ]

        在东经 113.526056, 北纬 23.503413 之上,有一个逐渐隐匿消失在世人眼中的古村落——木棉古村。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神岗,是从化区的第一大村。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概述木棉

       木棉村 ,相传由宋代谢氏建村,村中的五岳殿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据《从化文物志》记载,其建筑为宋代岭南风格,约一千年历史,其梁架、斗拱、柱础、出挑、开间等早期建筑构件和风格做法尚存。村中另有宋朝古建筑约六百间,皆保留原貌,可惜年久失修,多成残垣。村中有古码头龟咀,为昔日船只经商往来之重地。村中环境清幽,民风淳朴,于流溪河畔自成一隅,怡然自得。

        木棉村外有东阁、西阁、南阁和北阁四座门楼环卫,中有两座四层高的碉楼(一为“德仁公楼”,另一已坍塌,不知名)雄踞,谢氏大宗祠、榕溪公祠、清逸堂祖祠、羽善西公祠和宝珊书舍、永坚书室、文植公书舍则分列于南北两头。呈南北向的里巷有乐善里、万合里、文植里、宝珊里,另有在“文革”中被改名的红卫里、红星里、永红里、学兵里(已不存在)。虽然建筑格局井然,但鲜有人迹,作为文化和生活形态的村落聚居实已消亡。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1. 人口

        木棉是谢氏族人的聚居地,后间杂李、梁、陈诸姓。据说,木棉是从化第一大村,人口近 7000,其中谢姓村民占 5000 多人。人民公社时期,木棉共分 28 个生产队。

        村现有人口 7450 人,农户 1720 户,下辖 35 个经济社,村总面积约 5000 亩,其中耕地面积 3500 亩。

2. 村中名人:谢瀛洲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谢瀛洲

谢瀛洲(1839——1972 年),别字仙庭,是神岗木棉村的人。他在民国 8 年(1919 年)由公费保送到法国留学。在民国 13 年(1924 年)他在法国巴黎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谢瀛洲接受中山大学校长的邀请,在中山大学任教授。他深入研究了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在民国 14 年(1925 年)担任课吏馆馆长期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五权宪法》的著作。民国 16 年(1927 年)他成为李济深在肇庆开办的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总教官。民国 18 年(1929 年)在南京担任司法行政部次长兼司法行政部法官训练所所长,还兼任北平法科学院院长。民国 21 年(1932 年),他转任为广东省府委员、教育厅厅长,并兼任法科学院院长。在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期间,他实施了中学会考制度,以提高全省中学的教育质量。他提倡职业教育,创办了广东省高级工农业职业学校,并积极参与勷勤大学的组建工作,努力办好工学院,还开办了省民众教育馆等。他在家乡木棉村兴建了蔚南小学。

3. 区位与经济

        木棉村占地面积约为 5000 亩,其中耕地面积 3500 亩,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神岗,北有流溪河灌溉渠,南有流溪河和广东绿道从化 - 太平 2P 段经过,外有神岗大桥与神祺公路(县道 285)相连,亦经过木棉村东阁。神岗大桥连接着从化区主要公路国道 105, 和 2018 年通车的地铁 14 号线。

        木棉村委距离从化区中心 13 公里,离太平墟镇约 13 公里,地处丘陵地带,地缘优势较弱。木棉村委积极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经过多年生产发展探索,形成种植荔枝、龙眼,种植水稻、花生和外出务工的发展模式。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4. 名树古木

(1) 西园木棉王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每年 3 月、4 月,正是木棉花开时节,夺目的红花映红天际,成为广州城一大特色。广州栽种木棉已有上千年历史。2012 年古树名木普查显示,全市在册木棉树有 215 棵,位列古树名木第五位。说起年纪最大的木棉树,很多广州人会想起中山纪念堂北门那棵 347 岁的“木棉王”,但与从化木棉村两棵超过 600 岁的“老祖宗”相比,纪念堂的木棉树也只能算是年轻的“孙辈”了。

      整齐划一、鳞次栉比的六七百栋古建筑,外围是一众灿烂开放的木棉,彰示着古村之魂。《广东省地名志》记载:“木棉在从化县城西南 9 公里。元初,谢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因村四周栽有木棉树,故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村中最古老的两棵古木棉就屹立在村西边,两树间隔仅数米,树高约 30 米,树冠铺盖范围达上千平方米,单树躯干约需三人合抱。时值花季,两棵木棉年岁虽大,却依然开得殷红灿烂,十分耀眼。在它们身前是一个池塘,南面和东面有民居;身后则是一座门楼,门匾上书“西园”二字,两树刚好一左一右簇拥门楼。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我出生时这两棵树就长这么大了,之前门楼旁是整个村子的围墙,开有四个门楼,除了‘西园’,东南北还各有一个门楼。”已经 68 岁的谢楷垣是该村老年协会的会长,也是村史专家,他说,这两棵树旧时是一左一右对称守在围墙外的门楼口,只不过现在村庄范围已经延伸到围墙之外。“旧时匪患丛生,为了抵御侵犯,门楼上还开有枪口。”他指着门墙上的两个洞说,这两棵古木棉见证了本村抵御外敌的历史,历经沧桑仍屹立不倒。

       “以前两棵树的树冠遮阴有 10 亩。”村中一位老人介绍,随着时代变迁,人口越来越多,村墙倒塌后,村民们将房子建到村外,古木棉则被纳入村内。村民在古树周围建房,把妨碍建房的树枝砍掉。加上如今古木棉渐入老年,树枝也断了不少,所以之前穿越村道,荫蔽村屋的树冠,现在已经逐渐变小了。

        如今,孩子们极少再来攀爬,只有在每年的特定日子,这里才会热闹起来。村里哪家生了男娃就来这里“上灯”,意谓“添丁”。现在古木棉之下修建了一个“灯堂”,堂上匾额写着“丁财两旺”。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散落在西园的棉絮。

        木棉村建村已近千年,村中最古老的两棵古木棉也近乎与村同寿。不过,它们究竟有多少岁却没人说得上来。“在重建五岳殿前,这两棵古木棉已经存在了。”谢楷垣称。

       12 年前,有媒体报道,当时专家测定这两棵木棉树龄 615 岁,以此测算,则现在两棵古木棉有 627 岁,比中山纪念堂 347 岁的木棉足足年长 280 岁。

(2) 荔枝皇(世界上最大的荔枝树)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据悉,从化木棉“荔枝皇”栽植于明朝中叶,距今 400 多年历史,位于木棉村龟咀社石堂岭。

        树冠投影面积达 1 亩,其树冠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巨伞笼罩在平地上。以树身为圆心,几根粗大的枝干曲曲折折地伸展开去,其中最长一根长达 12 米。树围达 10 米多,村民曾手牵手合围树身以测其大小,结果要 8 个人才能抱拢。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这棵 460 岁的“荔枝皇”生长在从化木棉村,属槐枝品种。

        据当地村民介绍,名不虚传的木棉“荔枝王”在上世纪 70 年代曾创出一造挂果 2400 公斤,要摘足三天才把果实摘完。至今当地未有荔枝单树产量超越该吨级记录。荔枝王常年产量也有 1000 到 1500 公斤左右。在“荔枝王”的周边也生有不少树龄在 200 年以上的荔枝树。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荔枝皇的树干

在 2004 年 7 月,该树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荔枝树——荔枝皇”。测定的树干基径为 5.15 米,高 12.5 米,冠幅直径 33.6 米,占地面积为 886.66 平方米。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5. 古建筑文物

        木棉村面向东、南、西三面,进村路上有一门楼叫“东阁”,村中建筑整齐排列在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中,错落有致分布有建于明清的各种不同特色的庙宇、祠堂、书室、民居等;村东面前排为五岳殿、羽善西公祠、永宽书室、宝珊书舍、文植公书舍、清逸斋公祠、著存堂等,书室和民居被九条古巷间开,每条巷的门上皆有巷名。村西门楼名叫“西园”,村西面是谢氏大宗祠、清逸堂祖祠、榕溪公祠、致堂书舍、永坚书室以及几座大户人家住宅。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村南一列都是“武略第”的民居,还有谢廷钧“进士第”。民居大都座北向南,由一条条的里巷相通,排列整齐,户户相望。其建筑格式大体一致,均为三间两廊的砖、木、石结构建筑,制作不奢不俭,高大适中。2000 年,在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时登记。2000 年 12 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

(1) 五岳殿(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五岳殿位于木棉村东阁,在 2002 年 7 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具体始建时间不详,据说也是建村时朝廷所兴建的,用以镇守南疆,保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于明朝化成年间(1470 年)重建,清朝光绪年间(1890 年)重修,后又多次重修。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五岳殿坐西向东,整体建筑坐落在一花岗岩石砌台基上,建筑外观低矮,主体建筑进深二间 11.7 米,阔三间 11.5 米,砖、木、石结构,人字顶悬山。木结构和外观仍保留较好,梁架、斗拱、柱式、出挑、开间等早期建筑构件和风格做法尚存。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五岳,按史记载,是指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传说为群神所居,自汉代以来历代帝王多往祭祀。而五岳殿供奉的并非传说中五岳山神,而是供奉道教神仙,殿内所供奉得道教神仙,分别为神话《封神榜》中的五虎将:王飞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蒋平,另有水神洪圣、车公、太保、土地等诸神。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第一进石框大门上刻“五岳殿”阴文,落款为“光绪岁次庚寅仲秋吉旦重修”(即公元 1890 年)。门前有对联刻道:“穆穆威灵光万户,绵绵德泽普千家”,“穆”与“绵”字为该村村名谐音。

        第一进 9 架抬梁,前后立 2 根木柱承重,月梁、梁底施雀替。一斗三升斗拱用材粗大,驼峰刻卷云纹。柱为木质圆梭柱,下立花岗岩石柱础。挑枋穿梭柱再穿墙体,下施两跳拱承檐檩,檩条全为圆木。

        第二进面阔三间,深三间 6.2 米,抬梁式梁架,11 架,前后立 4 根木柱承重,月梁,梭柱,柱径大小不一,前檐出软挑,下承插拱,第一间梁柱夹角有托拱,第二、三间梁底则施雀替。驼峰刻卷云纹,一斗三升斗拱,有柱头斗,圆檩,脊檩下刻阴文:“时大明成化陆年岁次庚寅十二月甲辰朔月拾有柒日庚申吉晨重建”(即公元 1470 年)。后出檐为挑枋穿后二木柱,再过墙体承檐檩,为硬挑。

        五岳殿后还建一座两进建筑,为五岳殿的附属建筑,是堆放殿内所用礼器、祭品之处。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五岳殿内的墙上挂满了留念牌匾,大概有几十副,写满了“康泽旺财”、“永葆兴旺”、“齐泽帝福”等良好祝愿的字眼,牌匾左侧一般都写上了村里族人的名字。

        据当地村干部介绍,这是木棉村中男丁入庙(也称为“同庚”)的习俗,一般年龄为 50 岁,入庙的男丁(称为“老同”)都会一起筹钱做牌匾拿到五岳殿供奉,另外也把大家的钱集合起来给村中的年长者(一般年过七旬)发红包或邀请他们集中吃饭,以示尊敬。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是五岳殿最热闹的时候,大型庙会庆祝活动都会在这里举办。当日,醒狮表演、掷彩门、烧烟花、烧猪笼炮等等节目让人目不暇接,木棉村遍布海内外的子孙及周边地区的群众均前来热情参与活动,人数可达数万人。许多群众还会在现场买花灯,祝福家人在新年里一帆风顺、平平安安。“正月十五,这里最热闹,节目也丰富多彩,在五月殿开展活动,已经成为我们村传统文化习俗和文化品牌了。”村中的一位长者说。

(2) 羽善西公祠(从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羽善西公祠的正面和梁雕

(3) 文植公书舍(从化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文植公书舍位于木棉古村东阁梁木巷侧,是木棉村谢氏文植公族裔后人所建,以供文植公族人攻读之用。

(4) 宝珊书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5) 清逸斋公祠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6) 墨西楼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建于民国的墨西楼(碉楼)

(7) 永宽书室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8) 永坚书室(从化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9) 谢氏大宗祠(从化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谢氏大宗祠外观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谢氏大宗祠内牌坊:宝树流芳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谢氏大宗祠的石雕、木雕(梁雕)和砖雕

(10) 德仁谢公祠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德仁谢公祠实为空楼,楼上还有坍塌现象

(11) 榕溪公祠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重建后的榕溪公祠焕然一新,门前池水清澈可见

(12) 致堂书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13) 著存堂(从化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著存堂位于木棉古村东阁南端,紧邻闾巷乌衣里

(14) 清逸堂祖祠(从化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15) 谢树藩故居(从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大宅荒废,杂草蔓生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16) 赞兴公社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17) 武略第(从化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18) 德仁公楼(碉楼)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19) 瀛洲堂(从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瀛洲堂,位于木棉村侧木棉小学(原蔚南小学)内,是一座用近代建筑材料构建,欧洲风格联合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近代建筑。瀛洲堂是谢瀛洲在法国留学之后回国修建的,是谢瀛洲为家乡的老母亲兴建的三层洋房。当时他参照西欧近现代建筑风格,亲自设计,并从法国运回所需的建筑材料,建造而成。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建好没多久,日本轰炸机就在从化上空盘旋了。谢瀛洲叫人把房顶和晒台地面涂成黑色,以减小暴露目标的可能性。从 1949 年离开大陆直到终老,谢瀛洲再也没有回过让他梦牵神萦的故乡木棉。

       1995 年,其后裔出资十多万元对瀛洲堂进行了维修,使其建筑艺术得到完好的保存,供后人欣赏。

        谢瀛洲的后人热心于家乡教育教学事业和公益事业,他们从 1995 年回国后便关注家乡的教育发展,并设立了瀛洲基金会,用于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和成绩优秀的教师,每年春节都慰问木棉村 80 岁以上的老人,和他们度过一个美好的新年。此外,还捐赠给木棉小学一批图书,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资源,开拓他们的视野。

       2002 年,又捐款给木棉小学用于建设电脑室和电教室,提升了办学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0)“孝行流芳”牌坊(从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孝行流芳”牌坊建于清光绪年间,位于木棉村龟咀社,至今已有 120 多年历史。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相传清末年间,当时木棉村有个孝子叫谢树藩,他的父亲谢相玲身患重病,终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家里寻遍各地却难觅妙手神医。在痛心、无耐甚至乎绝望之际,谢树藩对天祷告:“若吾父能转安,则请上苍截我寿龄,以续父命。”

返家后,令人意外的是,父亲病情好转了起来,但是谢树藩自己却不病而亡,时年 30 多岁。

        谢树藩以自己之命换取父亲之命的延续,甚富传奇色彩,其孝义之事在当地群众传颂甚广,伺父至孝的高尚品格也为人所敬佩。

        当时,地方官司吏应群众之请求,上书至朝廷礼部,光绪皇帝获知此事后,大为感动,于是降旨建牌坊。至今,木棉村中甚至还保留着孝子谢树藩的故居。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孝行流芳”牌坊是 4 柱 3 间形状的建筑物,柱子呈正六棱形,以花岗岩石打制,质地厚实。牌坊居中明间宽 1.88 米,高约 3 米。坊额阳刻楷书:“孝行流芳”,其上竖刻“圣旨”二字,下又刻有文字记述立牌坊的原委。两侧柱联曰:“圣朝目孝治天下;大夫不虚生世间”。

       牌坊两侧次间面阔 1.25 米,高约 2.5 米,分别写有“入孝”、“出弟”。4 根石柱上同立石狮,注视居中明间的“圣旨”二字,而柱子则有抱鼓石夹护柱脚。

(21) 龟咀古渡

        在广州市辖区内长 113 公里,贯穿整个从化的流溪河,曾经是一条可以行船的航道。特别是中下游因有众多支流汇入,水量渐大,河面宽度达 200—300 米,当时 500 多吨的大木船可以由广州的珠江一直开上来从化,最远的可以沿着流溪河北上到良口。当时航运如此发达,也衍生出了不少兴旺的码头,在太平镇木棉村的龟咀码头就是其中之一。

        从卫星地图上俯视,龟咀古渡形状似龟嘴,石埠、石阶仍清晰可见,虽然已停运了几十年,但仍使人遥想起当年流溪河百舟从运的繁荣景象。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龟咀古渡是古代从化重要的对外商贸口岸,位于 神岗 (现在是太平)木棉古村,是流溪河与其支流的交汇点,紧扼流溪河航运要冲,宋代已有埠,到明朝立为官渡,是从化通连外界重要通道枢纽。

        码头以红砂岩石为岸,至今仍留下船靠岸时在石质埠头拖擦而成的深痕,还有船离岸时竹篙在埠头留下的条条凹痕。是古代从化鲜荔枝及荔枝干运销的重要码头。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龟咀的邝叔表示,“以前龟咀有城墙围着,只有三个出口,在出口处还建有门楼守护。有着这样的防御,龟咀里的商铺都只用木板做门窗,没有其他的防御措施。”走到了龟咀码头遗址,脚下是麻石铺成的梯级,原来兴旺发达的码头,现在只剩下这些麻石依旧存在。

        站在麻石梯级上,看着开阔的河面,邝叔感慨万千。“以前大木船可以从广州一直开到这里,多的时候有几百条船停在河面上等待靠岸。没有兴建那么多水坝、水库前,流溪河的航运非常发达,小船可以从龟咀码头前的分支驶到银林村、井岗村,当时很多村民就是踩着‘公鸡船’运木柴出来这里卖,特别是流溪河发大水的时候,从吕田、良口运木去广州的船可以延绵数公里。”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据悉,每到六、七月荔枝摘果和随后的荔枝干运销时节,适逢夏秋汛期,流溪河水满畅航,三十吨木船满载竹篓荔枝,从龟咀渡头起航,沿流溪河顺水南下,最快一昼夜即可到达广州如意坊,就地卸货销售或再由转运到各地。

        古渡的石埠和石阶基本完好无损,当年工人担抬货物的印记仍依稀可见。在古渡的石阶边横躺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古渡发展的一些历史,但由于字迹已极模糊,不得其详。在古渡边,还有一小古庙,上面有一幅对联:“龙脉真成千载旺,龟山结作万年昌。”据称是船民当年用作拜祭河神之用的。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流溪河上游筑两大水库及建设了大坳水闸分流了河水灌溉之用,河床的提高使从化及花都段的流溪河航道消失,加上公路运输迅猛发展龟咀的渡口功能逐渐丧失,龟咀古渡亦渐渐消失人们的记忆之中了。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解放初期,从化境内船运仍较为便利,1952 年成立船民服务社时,有水上作业人员及家属上千人,1953 年,水上乡人民政府成立,管理水上运输,船运包括载客、载货,人们趁太平、神岗、街口、良口等地墟市墟期,主要靠船运载货物及乘客。

       1956 年县木帆船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全县共有木帆船 280 艘。

        在 1958 年后,流溪河水库、温泉人工湖发电站及神岗大坳引水灌溉拦河坝等水利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流溪河的航运逐渐中止,流溪河绝大部分木船转到珠江营运,龟咀码头也渐渐衰落。

至 90 年代,全流溪河从化段仅剩太平仍有横渡过河。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在建起横跨流溪河的桥梁之前,从太平到良口溪头都没有桥,想过河就必须坐船。渐渐地,流溪河上建起了一座座大桥,摆渡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曾是流溪河上摆渡人的邝叔,如今也是儿孙满堂。

        古渡标记着流溪河的航运史及交通运输的变化史,现在不少古渡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现在听一些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讲,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为赚点工钱养家从旗杆等地挑木柴等货物到龟咀装船的事情。

(22) 龟咀古商圩

        古渡由两列花岗岩条石铺成的石道从龟咀古渡拾级上坡,连接与龟咀古渡相距数百米的龟咀古商圩。

        现在的龟咀已是楼房林立,丝毫看不出它曾作为一个商业胜地的古旧痕迹。但一转入村中的一条小巷之后,两边整齐划一的旧商铺建筑以及依稀可以辨认出字样的招牌,无不在告诉人们它曾经的辉煌。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古圩由三条长近百米的商铺街市组成,圩上古巷整齐划一,古商铺鳞次栉比,各个不同时期的商号“和平共处”,远一点的有义兴隆、谢友隆等,近一点的有烟酒第一经销店、木棉村经济联社等,这些不同的商招经常重复于同一铺面之上,而且不少铺面有不同时期的门牌。现在古圩已人去铺空,所留居民少有从商。一位八旬老太太描述,据祖先相传,这一码头起源于清代,几十代相延,兴旺时有几百条船在此上下货、落客。

        至今“穗丰兴”、“杏苑长春”、“均益隆”等铺号招牌仍清晰可见。另外,“太平场区龟嘴公私合营杂货”等招牌字样则证明圩市到解放初期还很兴旺。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商铺的旧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龟咀的邝叔表示,就连以前神岗的粮所都是坐落在龟咀,附近几条村的村民交公粮都是交到龟咀,后来粮仓搬去了神岗,再后来都不需要交公粮了。

(23) 古红砂岩采石场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6. 文化习俗

        这里的闹元宵活动从唐代就开始。每到大年十一便会举行颇具特色的“上灯”仪式,上灯就是“添丁”的意思,因“灯”与“丁”谐音,以往生了男孩后第一个元宵节,要到祠堂或社坛挂一个灯笼,也可以直接挂在家里,并由家中男子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也可以挂灯笼“上灯”了,而且不局限于添丁,只要家有喜事,例如盖新房、买汽车、开工厂、结婚等都可上灯。

        以前上灯所用的灯是需要点燃灯芯的油盏灯,所用的是用干电池或直接用交流电的造型别致、图案精美的灯盏。上灯当天,该村五岳庙前便会传出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人们通过舞狮的方式进行“接灯”。直到正月十五,人们再前来“取灯”,随后挂于在家中,让灯一直亮着,持续到来年再换上新的,这样才可以保平安、走好运。

        另外,元宵节当天,在庙前榕树下,村民们也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猜灯谜、象棋比赛等。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7. 现状

        在木棉村的“羽善西公祠”前,坐着四五位老伯,其中一位双目失明,两位呆痴。问健全者谢伯,村民何时弃旧(屋)迁新(居),已随儿子住在古村外围的谢伯说,邓小平领导时开始搬出,毛泽东领导时没得搬。

        在一条不知名的里巷,在木棉小学读幼儿园大三班的谢婉宜悄悄说:“没钱住旧屋”。搬不出去的大人总不住叹息已不知到哪里赚钱盖新居了。原来,几年前“公家”在木棉建“菜蓝子工程”基地,村里上好的 300 多亩水田(木棉人均水田面积仅 6 分)被强行征走,并且签约 20 年,农民得到的回报是每年每亩 900 斤稻谷,但眼睁睁失去了自己种菜赚钱的机会。木棉盛产荔枝,每户都有上百棵荔枝树,每年可获果六七千斤。但果滥价贱,当地的收购价仅每斤四五毛。

        由于大多数人已入住散落四周的新居,更由于村民忙于一日三餐而无暇他顾,所以,原以为传统深厚的木棉,在节庆上竟出奇地寡然无色,除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人到祠堂前广场烧炮仗外,再无其它民俗,即便是婚嫁迎娶,也没人愿到祠堂里摆酒宴客。对此,谢伯的解释似乎简洁有力:“没钱,没生活。”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8. 花絮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呢本书真系好用,图文并茂,搵到好多判断建筑构件嘅文字。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其实荔枝皇真系好大嘎!!!!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为咗一睹德仁公楼真容,跨越杂草丛生嘅巷仔(唔知有无蛇呢)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采访村史专家、从化木棉村非遗专家谢楷垣伯伯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Vol.1|| 木棉古村 : 逐渐隐匿消失的从化古村落

前前后后来咗五六次了,神棋公路木棉村发生嘅调研故事,真系好神奇。遇到未遇到嘅,搵到网上搵唔到嘅资料,实地一次,胜过网络百倍。若然古村落最终销声匿迹,又可以通过点样的规划,令到文化得以去传承呢。故事待续,敬请期待😊

The Lantern Festival activities here began in the Tang Dynasty. Every eleventh day of the new year, a distinctive “lighting up” ceremony will be held. Lighting up means “adding a child”. Hang a lantern in the ancestral hall or community altar, or hang it directly at home, and the men in the family hang i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women can also hang lanterns to “light up”, and it is not limited to having a baby, as long as there are happy events in the family, such as building a new house, buying a car, opening a factory, getting married, etc.

In the past, the lamps used for lighting were oil lamps that needed to light the wick, and the lamps with unique shapes and exquisite patterns that used dry batteries or direct alternating current were used. On the day when the lanterns are lit, there will be loud gongs, drums and firecrackers in front of the Wuyue Temple in the village, and people will “receive the lanterns” through lion dances. Until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people come to “take the lamp”, and then hang it at home to keep the lamp on, and replace it with a new one in the next year, so as to ensure safety and good luck.

In addition, on the day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under the banyan tree in front of the temple, the villagers will also carry out a series of activities, such as guessing lantern riddles and chess competitions.

正文完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走访建筑」微信公众号😘
post-qrcode